第79章 大明耕地田亩_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笔趣阁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第79章 大明耕地田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9章 大明耕地田亩

  “皇上,你是懂起名的。”李青拱了拱手,语气揶揄。

  朱棣脸上一热,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朝身后的锦衣卫道,“去把这些永乐米运回宫交给太子,好生存储。”

  “臣遵旨。”

  一群锦衣卫上前,开始搬运,李青趁机抓了一大把,寻思着在家种上一些。

  虽然已经错过了种植季节,但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如今不过七月中旬,加上金陵气温高,只要后期注意一下保温就可。

  一行人走下舰船,站在港口岸边看着户部、工部的衙役往下托运货物,满脸欣然。

  “下次海上贸易,一定要再多备些货物。”朱棣尝到了甜头,“三宝,过几天龙江船厂开工,你抽空多去看看。”

  “臣遵旨。”三宝含笑答应。

  ……

  “先生,这是什么呀?”三女看着黄灿灿的玉米一脸惊奇,“这也是米吗?”

  “嗯…算是吧!”李青点头,“这是三宝下西洋带回来的,皇上赐名永乐米。”

  “这么大的米,那亩产定然极高。”婉灵道。

  李青摇头失笑,“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这东西不能种太密,一亩地种个三千株就差不多了,种太多不结米。”

  一边给三女讲解玉米的特性,一边指挥下人干活,一个时辰的功夫,便在向阳处耕出约莫半分地。

  李青亲自操刀种植,每隔半尺种上一粒,每垅间隔一尺半,一共种了两百粒左右,出苗后再剔除一些,就差不多了。

  搞完这些,也到了午饭时间,李青洗了洗手,与三女回了后院大堂。

  大暑的天儿,人没什么胃口,没有大鱼大肉,黄瓜拌皮蛋,清脆爽口,配上冰镇杨梅酒,滋味儿无穷。

  果酒度数很低,贪杯也不怕醉人,三女也饮了不少,午饭后,四人回到‘空调房’纳凉。

  三女对玉米这种新奇作物很感兴趣儿,问个不停。

  “先生,这永乐米真能长得比人还高吗?”

  “先生,煮着吃好吃不?“

  “多久才能收获啊?”

  李青穿着大裤衩,半躺在床榻上,一一解答。

  “用不了多久,这作物成熟周期很短,百天左右的样子。”李青笑道,“估摸着三个月后就能煮着吃了。”

  谈笑一阵儿,见她们困意上来,李青伸了伸懒腰,“你们睡吧,我答应给梁国公的药酒好了,出去一趟。”

  梁国公府。

  蓝玉一把掀开酒封,鼻子抽动几下,露出陶醉之色,“好酒啊!”

  说着,给自己倒了一碗,啄了一小口,满脸满足:“好久没饮过此等美味了,真是痛快啊!”

  “酒虽好,莫贪杯。”李青笑着嘱咐。

  “放心吧,我还想多活几天呢。”蓝玉笑了笑,“就等你这酒呢,不然我早就出远门了。”

  “都这岁数了,你还要去哪儿?”李青没好气道,“老实在家歇着不好吗?”

  蓝玉摇头,唏嘘道:“回老家看看,再不回去,以后怕是没机会了。”

  顿了顿,“顺便看看允熥。”

  李青沉默片刻,微微点头。

  他听蓝玉说过家事,蓝玉很小就成了孤儿,可以说是跟着姐姐、姐夫长大的,对姐姐一家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

  对外甥女唯一的骨肉,自然疼爱。

  说实话,也就是老四反了,老四要是不反,建文再霍霍几年,武将们忍耐到了极限,蓝玉绝逼会联合武将拥护朱允熥上位。

  只不过,老四提前反了。

  “想开些,眼下这情况已是好的不能再好了。”李青安慰道,“其实这样也挺不错,虽然他没有权力,荣华富贵却也不曾消失。”

  蓝帅苦笑点头:“我都这岁数了,就是想折腾也折腾不起来了,再者,我也没那个实力了;

  唉,就这样吧!”

  看得出来,他心有不甘,但也无能为力。

  李青不知该如何安慰,蓝玉这辈子是辉煌的,却也过得憋屈。

  少年时被人说走后门,成年后被常遇春、徐达、李文忠等老将压制,好不容易捕鱼儿海一战成名,拥护的太子又挂了。

  后来,外甥孙也在争嫡过程中败下阵来,再后来,老四靖难成功,依旧不受重用。

  可以说,蓝玉这辈子,几乎都在郁闷中度过。

  蓝玉狂妄,但也是真有能力,这样的人,这样的性子,这样的遭遇……李青也不免唏嘘。

  最终,李青叹了口气,笑道:“早些回来,你以后的酒包在我身上了。”

  “哈哈……那就多谢了。”

  两人聊了许久,见毒辣的日头逐渐趋于柔和,蓝玉道:“我得走了,就不留你了,待我回来咱们再好好叙叙。”

  “跟皇上说了吗?”

  “早就说了。”蓝玉笑道,“放心吧,我早不是以前那样了,如今儿孙满堂,自会为他们考虑。”

  “我送你!”

  “不用了。”蓝玉摆摆手,“东西早就收拾好了,就不劳你这个大忙人了,以咱们的关系用不着这个。”

  李青笑着点头,又待了一会儿,目送马车远去才回去。

  ……

  ……

  时间一天天过着,清丈田亩已经完成,经过这次重新丈量,大明的田亩多出来两千多万亩耕地。

  据户部统计,天下官民所有耕地加起来,共计八万万,又七千万亩。

  不过,这时代的一亩地面积,要比后世小上一些,一亩地大约也就610平米,而且,粮食产量也远不及后世。

  南方年亩产三石多,北方不到三石,这还是不受旱涝的情况下。

  这时代的庄稼稍微受些灾,产量就会大幅度缩水。

  清丈出来了田亩,赋税也就好办了,经过赋税简化,以后大明的财政收入也相对清晰起来,有了明朗的赋税,也方便帝王统筹斡旋。

  摊丁入亩的国策,进行地有条不紊,已经在江浙地带落地实施,正逐步向外辐射。

  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朝廷兼顾了官绅利益,他们享受七折税收优惠,受到的利益冲突并不算大。

  有时候妥协一下,也没什么不好。

  真要一刀切,这政策根本落实不下去。

  即便如此,经过户部计算,以后大明每年的赋税也能增长三成以上。

  摊丁入亩后率先在江南落实,少地、无地的百姓彻底解放,进城打工的越来越多,手工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诸如:家具业、女红业、胭脂水粉、裁缝铺……

  无形中又给大明带来了一波税收,同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不过,人口的流动,也给各地官员带来了很多麻烦事儿,反对解除限制的声音,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师。

  人一流动,事儿也就多了,这种情况无法避免。

  御书房。

  朱棣骂骂咧咧,含娘量极高,“一个个就知道诉苦,多干点儿活咋啦?

  再说了,百姓只限在本州县活动,他们还是管那些人,有什么好委屈的?

  娘的,整日就知道瞎逼逼,有写奏疏的时间,也办好几件事儿了。”

  “李青!”

  “臣在!”

  “这国策是你提的,你得负责。”朱棣气哼哼道,“你有计没?”

  李青讪讪道:“有是有,只不过…皇上应该不会同意。”

  “你不说怎么知道朕不会同意?”朱棣没好气道,“快快说来。”

  “很简单,涨俸禄!”

  “你放屁……!”朱棣大怒。

  这点,他跟他老子一个样,都是一毛一拔,连措辞都一样,“老子给他们的俸禄够使了,还有剩余呢。”

  “……皇上你先别急。”

  “不用说了,涨俸禄是不可能的。”朱棣断然道,“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做人要知足,做官亦如是。”

  顿了顿,“你是知道朕的,朕不是小气的人,但钱不能这么花。”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uge03.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uge03.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