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农业大学之旅(二)_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笔趣阁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第38章 农业大学之旅(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农业大学之旅(二)

  华夏农业大学的博物馆并不大,举办的展览往往和农业有关,单就内容来说并不算多么的出类拔萃,但是对路小染手上要做的主题而言,却刚好合适。

  华夏近代农业成就展,从各方面对这几十年的农业成果做了一个总结。

  路小染坦回来之后,精选了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放到了视频里————其实每个部分都让她很惊叹,但为了扣题和时长的关系,只能忍痛舍弃一大部分的内容。

  一进门的墙上,是一句红色的标语——

  【“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风度翩翩、面目儒雅的老者坐在会议桌前讲话。

  “我们必须从各方面来支援农业,要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和电气化。”

  【这句话是五十年代的时候,总理说过的话!也是从这里开始,我们提出了一个农业八字宪法”,这八字是什么呢?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土是土壤,肥是化肥,水是水利,种是良种,密是密植,保是防治虫害,管呢是田间管理,工是改进工具。】

  【这八个字基本上就是对现代农业种植的一个高度概括。】

  “记下了吗?”大唐宫中负责管理笔吏的官员急切的问周围的人。

  “记下了,记下了。”

  自从仙画出现后,从第二期开始,李世民就已经安排了皇宫中写字画画速度最快的内侍以及起居郎来记录仙画里的内容。包括各部也都同样组织了笔吏团队来记录。

  不用他们搞懂其中的意思,只需要依葫芦画瓢的记下来就行。

  至于内里深意,过后自然有大臣们和幕僚们来解读。

  而这样的团队,自然不单单是大唐有。被仙画投映到的朝代,只要皇帝不是昏庸到一定程度,基本都想到了这一点。

  而此时都在神情紧张的督促笔吏们赶紧记下来这八字秘诀。

  这可是后世朝廷总结出来的,字字千金!

  而像是汜胜之和贾思勰这样的农学家,也都在奋笔疾书。

  贾思想一边记录一边在脑海中不断的咀嚼着

  这八个字,越想越觉得妙,越想越觉得,的确如此!

  不管这东西怎么变,变来变去还真就是这八个字。

  【进门的第一个部分很有意思,是来自于中国各地的土壤标本展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社稷坛?里面就有从古代留存下来的五色土,是从全国各地进贡而来的。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就记载了中原的土壤有黄壤、白壤、青黎等,可见我们的祖辈们对于土壤的认识其实很早。后来就演变成为了青、红、黄、白、黑的五色土。】

  宏伟庄严的朱瓦大殿前,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被铺在了地面。

  这就是社稷坛的五色土。

  视线一换,雄浑的钟声响起,穿着冕服的帝王率领着众臣正在跪拜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乞求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国家仪式的隶穆感,传递出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对土地的重视。

  观看仙画的古代老百姓们兴奋的看着皇帝祭拜社稷坛。

  土有啥好看的?天天看,不如看祭天。

  原来皇帝老爷祭拜的时候是这样子的啊,也需要下跪啊。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

  我们这儿是黑土!有老者抚须笑道。他们这儿的黑土的确是肥沃,随便撤把种子下去都能发芽。

  而盐碱地上居住的百姓农民们却蹲在地上唉声叹气,满面愁容。

  “这劳什子白土,有什么好拜的,种啥都不长,白费了那么大的土地。”

  遍地白茫茫,十年有九荒。

  【到了现代,我们对土壤的认识和分类就更加全面详细了,但大的分类也是按照这五色来的。】

  【这里有来自于东北的黑钙土,属于腐殖质钙层土,肥力高,适合农业也适合放牧……来自于长江中下游的青土,也被称为水稻土……来自于甘肃的灰钙土,可种植小麦和玉米等;还有来自于阿里地区的白土,其实就是盐碱化的土地,适合种植盐碱水稻……】

  东北的黑土沃野上,金黄色的水稻绵延千里,内蒙的草原上,水草丰美;

  南方的大江大河旁,丘陵上的梯田中,青色的秧苗刚被种下;

  苔凉的西北黄土大地,小麦在风吹下形成一重一重的起伏麦浪;高高的

  玉米杆密密麻麻,成熟的玉米满目皆是;

  福建的红土茶园里,茶树郁郁葱葱;西南的砖红壤里,橡胶林蓬勃生长。

  始皇帝看着这天幕上硕果累累的农作物,内心欣羡的同时也带着疑惑。

  而旁边的扶苏已经说了出来:“后世不种粟和黍吗?”

  这就是赢政的疑惑。回想起之前的几期,出现过农作物的画面里,基本看不到粟的身影。而大秦现在的主要农作物就是粟、麦和黍,还有人种菽,稻的话只在南方地区有种植,原秦地并没有见过。

  难道后世的人已经不吃粟和黍了吗?

  还有,那玉米又是何物?

  汉武帝刘彻提出了同样的疑问:“这玉米似乎从来没见过?”

  稻和麦都是常见的,但是后面出来的几种作物却看着眼生得很。

  卫青猜测:可能是其他地区的产物。臣在匈奴的地盘上也曾发现一些农作物是我中原大地没有的。”

  只是当时他并不怎么重视。

  但能被仙画提及,肯定也是个很重要的东西。

  卫青想着下次要是出征匈奴,一定好好的留意一下这些。

  刘彻点头,忽然想起出使西域的张骞来了:也不知道子文到了哪里?上次来疏说他已在归途,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到长安。”

  看看他能不能带来一些好消息,包括一些新鲜的东西。

  【作为农耕文明,土壤对于我们的意义也不言而喻。每一种土壤适合种的农作物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找到了适合的农作物,才能更好的提升产量。】

  【看完了土壤我们往下走,接下来是种子馆,关于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以及这几十年来的一些优秀育种成就。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答案,从亩产四百斤到亩产一千斤,我们做对了什么的第二点,那就是我们的科学家们,培育了一大批的良种!】

  一颗种子被包裹在晶莹剔透的亚克力水晶之中,被呈放在黑色的丝绒布上,看上去神圣无比。

  在其下方有一块精致的铭牌,上面写着它的名字。

  但,天底下的农民,尤其是南方的农民,即使不识字,也能认出来,这是一颗小小的稻子。

  水稻!

  李世民作为典型的关中汉子,更爱吃面食和草原上的牛羊肉。

  皇宫中也有南方进贡的水稻,他吃得不多,倒是观音婢和他的一些妃子爱吃。而水稻的主要种植区是在南方,只占了全国种粮田的三分之一。

  剩下的,全是粟。

  朝廷规定的租赋也是以粟为主。常平仓中所藏的粟米可以保持九年之久!

  “为何不是粟?”他同样发出如此的疑问。

  他以为以粟的重要性,应该排在首位。

  只有正在酒楼中边吃饭边看仙画的赵匡胤,满足的吃了一口白米饭。

  毕竟,“苏湖熟,天下足”,南方地区已经广种水稻。水运的发达让南方产的稻米很快就能运送到全天下。听闻,交趾有一种稻种,叫做占城稻,生长周期短,产量也很高。

  赵匡胤原本不将这种事情放在心上。种地嘛,农民们自然知道要种什么,但现在,他却对这个开始重视起来。

  “水稻啊!的确是个好东西。”

  他想,或许要派人去交趾那边看看占城稻到底怎么样,如果好白话或许可以带回来,让大宋的百姓们也都种上这占城稻。

  仙画前的刘彻表示不能理解。

  他用人大胆,而且毫不吝啬。对自己的心腹重臣,对打了胜仗的三军将士,他向来大方得很。

  >此时,刘彻看得直摇头,忍不住骂了一句:蠢货!

  怎能如此对待贤能?

  要是这位丁教授在他大汉,他必将其捧为未央宫中的座上宾!

  想要研究水稻?给万金!

  他冷哼一声,心下想,这个朝廷的官员竟然如此短视,估计也命不长久。

  【在1933年,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的品种,叫‘中山一号’。因为当时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所以用自己学校的名字为这个稻种命名。中山——号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据说,当时“农人争种中山白”,并且持续了很多年。】

  衣着破旧的农民聚集在稻作育种场的门口,只为了求得传说中能更高产的稻种。

  一传十,十传百。

  到了后来,甚至有农民跋涉几百公里前来求稻种。

  【1936年,他又收获了“千粒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最大的穗上面可以长出一千四百多颗谷粒,非常的惊人!千粒穗的发现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突破。他的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得到了推广,成功的增产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就按照两百斤的25%来算,一亩地可以增加50斤粮食,已经能够多养活不少的人口!在当时的这个年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所以当时的两广农民亲切的称呼他为“谷种佬”。】

  【到了这个时候,民国政府还是想起他来了,对丁教授抛出了橄榄枝,两次邀请他去当官,都被丁教授拒绝。】

  之前出现过的甘委员长亲自前来育种场相请。

  丁教授,如今您的稻种可是名震中外呀!您不如来帮我主管这边的农业,您看如何?职位和薪酬绝不会低了给你。”

  丁颖微笑:“甘委员长抬爱,不过丁某人只想待在学校好好教书,恐怕无法前往。还望见谅。”

  赢政面上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但很快又淡了下来。

  他喜欢这个结局。

  但是他又是帝王,看到此景难免想起了某些自己诚挚邀请却被拒绝的人,因此心中一时不虞。

  不过,对丁教授,他还是佩服的。

  哎,要是天下英才们都怀着一颗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就好了。

  【很多人

  可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爽文的结局,就是往日你对我爱答不理,今日我让你高攀不起。但其实丁教授的格局可并不是停留在争口气和打脸,他在决定任教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一是不涉足官场,二是不累积财产,三是只当好教授。】

  已经决定不再科举的宋应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但这段时间他却不怎么清闲。不仅朝廷派来了使者邀请他出仕,当地的豪族和官员们也都接连前来拜访,更有无数的请柬纷至沓来。

  不过,宋应星都拒绝了。

  他早就决定,自己要留在家里将那部《天工开物》好好的写出来。

  看了仙画后,他有许多的新的想法想要注入其中。

  此时听到丁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不由得脱口而出:“好!”

  若是他也能像这位丁教授一样,早日的认清楚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就好了,不至于蹉跎这么多的时光。

  好在,现在也不晚。

  宋应星摊开纸张,他情绪高昂,决定今晚就把想好的篇章全部写出来!

  【他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三点。】

  【他终身都贡献给了农业界和教育界,建国后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位院长,后来成为了农科院的院长,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农业人才。当时他的女儿报考华南农学院,差两分,他坚决不开后门,不予录取;在他75岁的时候,去田间视察作物生长情况,依然是裤子一挽就下地干活;他去世的时候,身上称得上比较贵重的遗物是别人送的一只怀表。】

  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田埂上,不顾周围人的劝阻,执意挽起裤腿下田,认真检查稻穗的情况。

  只是他不时的按压着自己的腹部,此时他已经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镜头一转,老者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对守在病床前的子女和学生说了一句:“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懒过。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出最大而最有效的力量。”

  【丁教授在1964年去世。】

  【他没有看到现在我们国家稻满田,粮满仓的情景,但是由他所开启的杂交水稻的这条路,已经越走越宽,并且涌现出了不少闪耀的身影。】

  镜头转到墙上。

  墙上有一句话,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旁边挂着的画像上,一位其貌不扬的老者正带着和蔼的微笑。

  画像下面写着“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uge03.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uge03.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